鼾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脐疗在鼾症辨证中的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1#
鼾,是指人在“熟睡时发生的鼻息声”。俗称打呼或打呼噜,鼾眠。部分重症征经脑电睡眠图确诊,被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本病是因为鼻咽部上呼吸道狭窄,气流冲击形成睡眠呼吸响亮有声、呼吸道阻塞有短暂停止的情况。本病是许多心脑疾病发作的“导火索”,如夜间发作的“心绞痛”“脑梗塞”“脑出血”等等。据研究统计,有人认为高血压患者中,有30――50%是因为睡眠障碍引起。因此,应该高度重视打鼾的治疗。流行病学资料国外资料显示,OSAHS在成年人中的患病率为2%~4%,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1%~3%。我国上海、香港等地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成年人中的患病率分别为3.62%和4.1%。打鼾的频率随年龄明显增加,60岁以上有习惯打鼾者,男60%,女40%,我国目前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约有万~万。其中男性发病率要高于女性一倍。中医对本病的认识首见于《伤寒论·第六条》“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汉?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将鼾释义为“卧息也”。明代张景岳在他的《景岳全书》中论阳虚喉闭时曰:“因喉痹而过于攻击致伤胃气者,有艰于食饮仓禀空虚亦伤胃气者,……以至声如鼾睡,痰如拽锯者”。中医认识为本病病因为痰湿、血瘀,病机为痰湿内阻,瘀血阻窍,脏腑失调,与肺、脾、肾等脏密切相关,尤以脾失健运,肺气不利为关键。一、先天因素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如先天性鼻中隔偏曲、下颌后缩、小颌畸形、巨舌等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导致气道不畅而出现鼾声,呼吸不利而出现暂停。此型具有一定的家族史。二、后天因素可分为虚实两端实证的主要病机为痰瘀互结。实症多因嗜食膏粱厚味,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与转输水谷精微,聚湿生痰,《脾胃论》曰:“能食而肥……油腻,厚味,滋生痰涎”痰湿聚集于体表,以致体态臃肿,痰湿上阻于气道,壅滞不畅,痰气交阻,肺气不利,入夜益甚,使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失常,出现鼾声如雷、呼吸暂停等症状;或因嗜烟成性,烟气熏蒸清道,灼津成痰,上阻咽喉,肺失宣降,气机升降失常,痰气搏击气道而作鼾,甚至呼吸暂停;或因外感六淫,“风气壅塞、卫气不利”,感受风温热邪伤阴耗气,灼津成痰,咽喉肿胀壅塞,气血痹阻,或感受风寒湿之邪,引动痰湿,诱发或加重病情。痰浊之邪日久,阻碍三焦之升降出入,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道路壅塞必致血运不畅,阻于脉中,而成瘀血,终致痰瘀互结,使病情逐步加重而难愈。虚证的主要病机是肺脾气虚或脾肾阳虚。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或劳倦内伤,损伤脏腑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气通于鼻。《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肺气虚弱,失于宣降,肾亏摄纳无权,呼吸失却均匀调和,则夜间打鼾、呼吸表浅甚至呼吸暂停。或肺脾肾虚,脾不能转输水湿,肺不能发散津液,肾不能蒸化水液,而致阴津水液凝聚成痰,壅遏肺气而作鼾,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症状。辨证要点辨虚证和实证。一、虚证包括脾气不足和脾肾阳虚两型。虚证鼾声多低沉,夜间憋醒次数较多,可同时伴有神疲乏力,夜尿频多,夜间盗汗,记忆力下降,腰膝酸软等症状;二、实证包括风温袭表、痰湿中阻和瘀血阻窍三型;实证多表现为鼾声较重,或伴夜间憋醒,晨起头痛、口干,胸闷纳少等症状。临床上以实证多见,但实证可进一步发展为虚证。临床上的表现多虚实夹杂,虚实相互转化,如肺脾肾气虚致使津液气化失司而酿成痰浊;痰浊内壅进一步阻碍肺脾肾的气化,痰浊内生,阻滞气机,血运不畅而致瘀血,终致痰瘀互结,使病情逐步加重而难愈。本病在临床中应仔细辨别是虚多实少还是实多虚少,治疗时可有所侧重,对于虚实夹杂的情况,攻逐实邪应有度,应注意病人的体质及耐受程度。治疗一、虚证脾肺氣虚临床表现:入睡即鼾,呼吸短促甚至停止,神情淡漠,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少氣懒言,食少纳差,舌质淡,苔薄,脉细弱。症候分析:此证型为脾失健运,土不生金,中氣不足,则见神疲乏力、少氣懒言、呼吸短促、入睡即鼾,脾虚运化失职则食少纳差,氣血化源不足,则见神情淡漠、面色无华,舌谈脉细等症。此证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治法:健脾益氣脐疗:脾虚湿聚+培元益肾脾肾阳虚临床表现:鼾声轻微,呼吸浅促,甚至呼吸暂停;神疲少食,畏寒怕冷,嗜睡,便溏,五更泄泻,健忘,伴夜尿频或遗尿,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耳鸣头昏;舌淡苔白,脉沉迟。症候分析:脾阳虚,则神疲食少、嗜睡、便溏;肾阳虚衰,则畏寒怕冷、小便频数或夜尿频多,五更泻;肾虚收纳失常,则见呼吸浅促甚则暂停,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健忘,性功能减退等。此型多见于老年患者。治法:健脾补肾。脐疗:脾肾阳虚或补脾益肠+培元益肾肺脾氣虚,氣道萎陷临床表现:睡眠打鼾,甚则呼吸暂停。形体肥胖,肌肉松软,行动迟缓,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嗜睡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症候分析:肺氣虚则见睡眠打鼾,或呼吸暂停;脾虚运化失司,则见食少便溏,形体肥胖、肌肉松软;脾虚氣血化源不足,清窍失养,则嗜睡健忘,舌质淡;脾肺氣虚,则神疲乏力,行动迟缓,本证多见于老人和儿童,儿童可见发育不良或虚胖,注意力不集中。治法:健脾益气,开窍醒神。脐疗:脾虚湿聚+培元益肾。二、实证风温袭表临床表现:症见头痛,身热、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鼾或喘,语言难出;脉阴阳俱浮或浮数,或脉两尺洪滑有力。此型多见于中青年患者。症候分析:外风热之邪,则见头痛身热、身重汗出;六脉浮数;热邪伤津,阴液被劫,则官窍失养,证见鼻息鼾喘,语言难出。该型为热壅机窍、阴液受损而致。治法:清热解表、养阴生津脐疗:阴虚热结热*雍积临床表现:大热、大汗、口喝多饮、咽喉红肿、神昏谵语、鼾声如雷,舌红降、苔*或焦黑,脉洪数。症候分析:此型多见于中青年患者,热*蕴盛,迫津外泄则大热、大汗、津伤则口喝多饮、舌红降、苔*或焦黑;热*蕴结咽喉,则见咽喉红肿;邪陷心包,则神昏谵语、鼾声如雷,脉洪数。治则:清热解*,散结利咽。脐疗:胃热滞脾脾虚痰阻临床表现:睡则鼾声如雷,时断时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及憋醒;咳嗽痰多,头晕嗜睡,胸闷纳少,身体困重,形体肥胖;舌体胖大,苔白厚腻或*腻,脉多濡缓。症候分析:脾虚运化失司、则痰湿内停,症见纳少、形体肥胖、身体困重、舌体胖大、苔厚腻;痰浊蒙窍,症见头晕嗜睡;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主氣可呼吸,痰浊阻塞氣道,肺氣不宣则见咳嗽痰多,心胸憋闷、呼吸不畅、鼾声如雷,此型多见于年轻患者。治则:燥湿健脾、宣肺化痰脐疗:脾虚湿聚+宣肺平喘瘀血阻窍临床表现:睡时鼾声低沉,时有呼吸暂停及憋醒;面色暗红,口唇青紫,心胸憋闷,时有刺痛;舌质暗,苔薄,脉弦。症状分析:寒凝或心肺氣郁,导致血脉闭阻,血运不畅,症见心胸憋闷或刺痛,面色暗红、口唇青紫,肺氣郁闭不宣,症见鼾声低沉,呼吸暂停及憋醒。此证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治则:活血化瘀、宣肺荡痰脐疗:氣滞血瘀+宣肺平喘痰瘀互结,气道阻塞临床表现:睡眠打鼾,张口呼吸,甚或呼吸暂停。形体肥胖,痰多胸闷,恶心纳呆,头重身困。唇黯,舌淡胖有齿印,或有瘀点,苔腻,脉弦滑或涩。症候分析:痰氣凝结,症见痰多胸闷,形体肥胖、恶心纳呆,舌淡胖有齿印、苔腻;痰凝则氣滞,症见睡眠打鼾,张口呼吸,甚或呼吸暂停。治则:化痰散结,活血祛瘀。脐疗:脾虚湿聚+氣滞血瘀中医认识为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湿、血瘀,主要病机为痰湿内阻,瘀血阻窍,脏腑失调,与肺、脾、肾等脏密切相关,尤以脾失健运,肺气不利为关键。自汉代以后,尽管历代各个门派的许多医家都对鼾证进行了较为广泛地讨论,始终没有人将鼾证作为一个独立的证侯或疾病来对待,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伴随症状,有关鼾与睡眠、呼吸节律的关系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用以防治鼾的专法方药也仅有散在记载,可见中医学对鼾证的认识还函待完善中。从古自今,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生活环境也大不同于古代,空气污染、食品污染,饮食习惯的改变,工作压力以及各种辐射,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很多疾病的发生在环境的催化下不断增长,随着人类的生活环境的改变,饮食习惯的改变鼾证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发生关系着人类的睡眠及生活质量,也一样越来越引起社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