鼾症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77背后的宏观政策的定力
TUhjnbcbe - 2020/7/18 11:56:00

7.7背后的宏观*策的定力


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7.7%,GDP规模达到56.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2年增加近5万亿元,这一增量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在严峻的内外环境之下,取得这样一个结果十分不易,保持*策定力十分不易。未来几年,仍然需要稳住阵脚,有所作为,坚持创新宏观*策调控方式,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必须承认,潜在增速下降是经济规律,*策选择不应逆势而为,不应盲目追求"高速"。从历史上看,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出现增长放缓。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的统计,二战之后,经济在7%以上持续增长25年的经济体仅有13个,除去博兹瓦纳、马耳他等国家,真正做到持续高增长的仅有中国、巴西、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等。中国既是其中体量最大的经济体,又是持续高速增长时间最长的经济体,保持7%以上的增长实属不易。


    必须看到,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战略机遇期要重新审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最艰难的一段已经过去,类似2008-09年的银行业危机和2009-2012年的欧债危机短期内不会再现。但是,世界经济的复苏仍然充满变数。当下的情形是,急性病告一段落,慢性病持续发酵,*金时代不会再现。第一大慢性病是发达国家的高杠杆。发达国家的私人部门负债水平虽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历史正常水平。而美国等国公共部门负债水平不仅没有下降,甚至还有所攀升,未来去杠杆之路仍然漫长。第二大慢性病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本次衰退已经成为有史以来就业恢复最慢的一次衰退。美国失业率虽在QE助推下降至6.7%,但仍大幅高于危机前不足5%的水平,而且,劳动参与率仍处于1978年以来最低水平。欧元区失业率高达12.2%,为欧元区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其中青年失业率更是高达24.1%,部分外围国家的青年失业率甚至达到50%。作为典型的消费拉动型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将直接拖累发达经济体的复苏。


    必须知道,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持续,中长期的挑战已经近在眼前。无论从中央地方关系、投资消费关系还是从经济社会自然关系等哪个角度来总结,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都无法再持续下去。产业结构失衡、地区差距过大、债务风险积聚、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加剧等挑战已经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口红利的消失正在从长期挑战变为眼前压力。1997-2012年,中国的人口总抚养比从50.2%下降到34.9%,创造了丰富而又廉价的劳动力,为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奠定了基础。而未来十年,中国的人口抚养比将逐步回升,不断侵蚀中国的人口红利。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放缓是必然趋势,1990年代的日本就是前车之鉴。


    保持当前的宏观管理思路和*策基调十分必要。2013年"两会"以后,中国学术界和投资人士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策辩论。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硬着陆",也需要"硬着陆"。我们很早就指出,中国不可能也不允许在*策选择上搞"休克式疗法",必须在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推动转型升级。"换挡"和"减速"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完成,宏观*策的实施必须方向明确,手法高超,慎之又慎。


    另一部分人认为, 2012年经济增速是7.7%,2013年前三季度是7.7%,2013年全年还是7.7%,比六年前的14.2%几乎相差了一倍。这种情况下,*府的重点应该是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超高增速,非不能也,而不为也。重启传统增长模式,困难很多,代价更大。主动调整*策,保持*策定力,容忍经济保持在中高速的合理区间,甚至容忍局部风险释放,是务实和理性之举。


    转型升级,稳字当头,也需要避免老路。我们已经注意到,中国*府的宏观管理思路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宽货币大投资转向稳健货币定向投资,从"挖坑放水"转向"开渠饮水",从西医疗法转向中医疗法,*策的着力点放在强化市场,放松管制,释放活力,推进改革,改善供给、引导预期。这一思路在中央文件中被表述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我们认为,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推动转型升级,仍然需要坚持当前的宏观管理思路和*策基调,在宏观*策上顶住压力,不再采取短期刺激*策,既不增加赤字,也不放松银根。一手稳,一手放,稳中有为,紧紧围绕"增活力、稳预期、促转型",以改革创新增加活力,以合理区间稳定预期,以结构调整促进转型,真正打造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
查看完整版本: 77背后的宏观政策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