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究得出中国北方石窟营建史止于明代晚期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寨石窟采访获悉,随着专家对阿尔寨石窟研究的不断深入,阿尔寨石窟营建结束年代基本得到确定,约为明代晚期。这一结论使中国北方地区的石窟营建史又向后延伸了两个多世纪。 以往中国石窟研究界认为,中国北方地区石窟寺的营建史,至西夏后期即逐渐停止。但专家近年来对阿尔寨石窟的考察发现,在阿尔寨石窟56号洞窟中,有一半以上的洞窟是在蒙元时期和明代中期营建的。在洞窟的壁画中,发现了蒙古贵族的祭祀图以及丧葬图和回鹘蒙文题记。在石窟顶部建筑遗址中,还发现成吉思汗时期创制的古回鹘蒙文印模砖。 根据清初的档案资料记载,阿尔寨石窟毁于明末。以后,便再查不到任何记载。20世纪80年代末,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内蒙古大学课题组以回鹘蒙古文榜题和佛教文化为重点,相继对阿尔寨石窟进行了系统的考察,随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此外,德国学者呼日查巴特尔也对阿尔寨石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专家们经过对阿尔寨石窟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北方石窟营建史的停建时期不是西夏晚期,而应是明代晚期。 阿尔寨石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西北部的阿尔巴斯山中,位于一座高约80米、东西长约300米的红色砂岩平顶桌形山冈上。石窟依山的四壁开凿,分上、中、下三层,共计有石窟65座,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元代石窟。由于石窟中保存着大量佛教壁画、雕刻等历史资料,还被誉为“草原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