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还要先知先觉(海西时评):福建靠海吃海要先保护海洋
今年上半年,福建沿海发生17起赤潮侵袭,发生海域的鲍鱼死亡过半。福建省环境保护厅最近也公布,福建近岸海域水质与去年相比趋于恶化,沙埕港、三都湾、闽江口、兴化湾、厦门港等5个港湾海水水质均劣于功能区划要求。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经济”是福建近年以及未来经济发展一个指标性的词汇。福建拥有非常好的海洋资源,海域面积大于陆域面积,大陆海岸线居全国第二位,面积超500平方米的海岛数量居全国第二位;近海生物种类居全国前列,海洋矿产、能源及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海洋经济的要义,就是通过科技和商业手段让这些资源产生效益。但是,这一过程几乎不可避免地伴随环境破坏。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福建在早些年经济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更关注如何获利而忽略了环境。但是今天,福建已经意识到靠海吃海必须首先保护海洋。
福建省长苏树林近日在福建省委九届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加强海域滩涂生态环境保护。他表示,要加强海水养殖规划,实施“碧海银滩”工程,强化河口、近岸海域、重点湿地、海滩、红树林、水产资源种苗地等的保护,分类推进海湾生态环境和旅游景观的整治修复。
整治修复的难度要比预先防护高得多,付出的金钱也数以倍计。在福建南部的东山湾,一个拆除海堤、限制渔排养殖等的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光是拆除海堤,就需要1亿元人民币;拆除后,还要清淤,将海水恢复到6米深。
蓝天碧海或许不能当饭吃,但却与人民的身心健康、子孙后代的幸福紧紧捆绑。事实上,诸如马尔代夫这样的例子也足以证明,好的环境很多时候本身就是财富。
GDP不是发展的唯一的指标,这句话已经被中国各地*府说了很多遍。但是,真正抛开“*绩”压力立足长远的城市建设是否已成主流,仍待商榷。海西经济区开始着力整治海洋环境,是件值得欣慰的事。发展最怕的是走弯路,如果九州聚铁铸就的是一个“错”字,代价就变成最初投入的N次方。海西的发展需要“先行先试”的激情,更需要“先知先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