鼾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刻意观察看透简单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上
TUhjnbcbe - 2020/11/17 3:37:00
前言很多人都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举动,即使循规蹈矩的人,偶尔也会做出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可以说,在正常人的世界里,时刻存在着怪诞行为。不仅如此,某些司空见惯的举动,我们习以为常,不以为怪,但如果稍作思考,就会恍然发现其怪异之处。为什么人们会见怪不怪呢?各种怪诞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本书的任务,就是解答以上疑问。其实,生活中一些怪异、荒诞的言行,都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并不是太难理解。本书搜集了我们普通人的各种怪诞言行及心理,涉及工作、生活、两性、人际交往、信仰、娱乐、消费等诸多方面,既包括不同的方面,也包括不同层次的问题。人类几千年来,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已经很广泛和深入了,但对内心世界的了解还很有限。我们能够看清的部分,只是整个心理世界中极小的一部分;而且,很多自以为看清的部分,其实并非真相。真相与我们虚幻的认识之间的不和谐,催生了行为心理学。我们这本书,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阅读本书,你会发现,很多貌似正常的事情,并不是看起来那样,而是别有意味。本书会帮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真相。《刻意观察》向我们描绘的世界,是一个让你感到意外的、离奇的世界,但它更真实。正如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所说:“真相比虚构更离奇。”第一章心理状态你喜欢什么颜色?颜色似乎有某种微妙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的内心想法。以下是色彩心理学有意思的研究成果。●波利菲尔大桥是伦敦泰晤士河上的著名建筑。它原本是黑色的,一度成为自杀者的必选之地。英国议会决定把桥身漆成绿色,结果自杀者减半。●用餐时,我们会有意无意地避开蓝色、紫色或黑色的食物,这些颜色的食物会让人想起有*或是腐败变质的东西。餐厅的桌椅也多是橙红色,少见黑色、白色或蓝色。●看到蓝色的车子就要当心追尾。因为蓝色属于冷色调,给人相对较远的感觉。看到蓝色车子时,你已经离它很近了。●保险柜大多是黑色的,因为黑色沉静,使人感觉安全系数比较高。●咖啡厅多用橙色的灯光,而不用青白色的荧光灯。因为橙色灯光和夕阳相似,有镇静的效果,荧光会使人头脑清醒,丧失趣味。色彩因为其作用过程不可见而显得神秘。稍懂物理的人都知道,颜色的本质是一种能量波。不同的波长进入眼睛,产生不同的视神经反应,再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既然是携带能量的,颜色就不仅以光线形式影响人体,也可以穿透衣服作用于人的皮肤。色彩无处不在,任何人都能从中吸收一定的能量。而人体本身也是一个能量体,两种能量相互作用,身体必然也会有所感应,比如体温和体液的细微变化。从这个角度说,盲人也可以感知颜色变化,只不过刺激十分微弱,大脑可能意识不到。颜色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与经验有关。人在自然中生活,经常见到某一颜色的事物,就会把事物本身给人的感觉归因到这一颜色本身。我们看到红色想到火焰和血液,看到蓝色想到天空和海洋,看到绿色想到原野与田园。不同的色彩让人产生听觉、触觉、味觉等方面的不同联想,进而影响人的情绪。波利菲尔大桥原本是黑色的,让人感到压抑、严肃,而绿色让人感到轻松自然、生机勃勃。我们可以反利用颜色对心理的作用,来改善心情。比如,脾气暴躁的人可以把房间漆成蓝色或者绿色,舒缓紧张的情绪;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的人在橙色、红色房间中,心情会愉悦很多。色彩心理学将色彩分为红*蓝绿,称为四原色。红和绿,*和蓝,各是一对心理补色。心理补色是这样的:当你看着一个红色色块的时间超过40秒,再看空白处,会看到一个蓝色的色块;反过来,会看到红色色块。事实上,就算注视着一个单一色块,它的颜色也会变化。这其实都是能量在波动。颜色还可以带来更为剧烈的生理反应。在红色环境下,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升高,情绪也比较激动。有研究显示,红色会使人心跳加速17%,所以心脏病病人尤其要避开红色。而在蓝色环境中,人显得比较平静,脉搏平稳,血压正常。颜色亦有冷暖之分。红、橙、*属于暖色,令人兴奋愉快;绿、蓝、靛、紫等冷色则会使人心情趋向安静,也让人没有精神或忧伤。不同颜色给人不同的距离感。人感觉红色近在眼前,而蓝色较远。色彩让人产生时间错觉。日本色彩学家原田玲仁曾做过一个试验。他让同一批人分别进入蓝色系和红色系墙壁的房间,看在哪一种环境下人们先出来。结果红色房间的人40分钟就出来了,而蓝色房间的人用了70分钟。人在红色等鲜艳的颜色充斥下,会觉得时间变得特别慢,而蓝色相反。所以,我们很少看到有人在快餐店里面等人。最能刺激食欲的,是红色与*色。灰色让人没有食欲,而蓝色是最让人没有食欲的颜色。对颜色的喜好,反映在一个人的性格上。喜欢绿色的人(可以称之为“绿色的人”,下同)往往社会意识比较强,态度认真,能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但警惕性非常高。红色富有激情和魅力,“红色的人”情绪起伏较大,动手比动脑子快。“蓝色的人”有很强的团队协调能力,为人也谦虚谨慎,但比较固执己见。*色代表理性,“*色的人”上进心强、喜欢新事物、讨厌一成不变,喜欢无拘无束,有点孩子气。白色给人冷冰冰的感觉,“白色的人”大都有单纯美好的向往,对恋爱和事业有很高的要求,并有完美主义倾向,也容易对人冷淡,所以特别容易孤独。“灰色的人”做事干练,知识丰富,总为别人着想,面对阻碍时能够冷静思考,但也容易陷入思维怪圈。“黑色的人”善于打动人心,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局面,但也有逃避心态,害怕别人评论自己。粉色显得温柔,大多匹配女性。“粉色的人”通常有良好的家教,爱幻想,容易受到伤害。我们应合理利用颜色,来指导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和人际交往。睡眠不好的人卧室应多采用白色和淡蓝色,因为两者都具有催眠作用。身体疼痛时,多看看绿色,因为绿色可以缓解精神紧张和肉体上的疼痛。为什么自己的心情自己做不了主?人有时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情,但有时自然环境也能决定人类的心情。当我们听到“今天天气好晴朗……马蹄溅得落花香”的歌声时,也会被它带得欢快起来。当读到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诗句时,也会跟着升起肃杀、紧张之情。这还只是间接感受。当一个人身处秀丽的崇山峻岭之中,会驻足畅快呼吸,或者放声大喊。旅游是改善心情的好方法。清新明朗的天空能给人带来好心情,是因为身体处在其中,感觉到无比舒服。天空的光线、温度、气味,都给身体以柔和的刺激,人体内的各种循环无比流畅,就会有愉悦的感受。阴天的时候,温度低、气压高、光线暗,人体的机体调节功能失调,容易出现烦躁、郁闷等消极情绪。空气中的气味是影响人心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大自然运动不如人为产生的芳香或刺鼻气味多。淡淡的清香使人身心享受,臭、骚、膻等气味可能让人瞬间兴致全无,甚至出现身体反应,比如打喷嚏、呕吐、头晕。当一种好闻的气味过浓时,也可能令人反感,比如浓郁的香水味。除了空气,环境也很重要。宽敞的地方使人更放松,更能接受各种信息。人们在宽敞的房子里比在狭小的房子里更容易彼此产生好感。这是美国环境心理学家格里菲特研究发现的。如果你想说服某人,最好选室外。开阔的场地给人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让人愿意敞开心扉,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且在户外,各种声音、色彩、气味的刺激很多,人的五官受到刺激,注意力就会分散。人们喜欢接近晴空万里的大自然,这是在趋利避害,也是受原始的欲望驱动。希腊哲学家说,宇宙万物都有回归原始位置的欲望。所以,石头会滚下山崖,沉入大海;树叶最终回到泥土之中;人走得越远越久,越思念家乡。人是从自然中进化而来的,每一个细胞都是自然的赐予。当他接近大自然时,就会有回到母亲怀抱的安全感,心生愉悦,怡然自得。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喜欢水。科学家发现,人类起源于海洋。人们亲近水,有在回归的意味。有时候,人反而在阴雨天心情更开朗。此时,他是在寻求刺激。喜欢享受刺激的人,更钟爱狂风暴雨。但大多时候,或对大多数人而言,更喜欢风和日丽、晴朗的天气。虽然人类进化过程中,也有乌云密布、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时候,但相比风和日丽的天气而言,还是少的。所以人们更习惯于晴好的天气,身处其中会更愉悦。再者,在差天气里,人生病的概率会上升。宽敞明亮、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或优美乐曲相伴的环境,还会让人暂时忘记生活的压力。人生而有压力,因为脱离了自然,得不到回归;为了跟随社会进步,人必须有各种行为,在没有成果之前,也一直有压力。此时,回归大自然,享受好天气,能让压力得到短时释放,自然就会快乐起来。自然界中的人,心情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心情又能带动人想法的变化。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所有的心理活动都起止于神经反应,都有其生理机制。精神必须依托于物质,也许有一些心理现象还没有科学的解释,但它们不能脱离机体存在。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机体,当然也会作用于人的心情。没有空间界限会让人失控经常开车堵在路上的人,可能会患上路怒症。路怒症的表现是:开车骂人,随意压线、超车、按喇叭。在车水马龙的旧金山,一天下班高峰,路上大堵车。堵的时间很长,突然有个人跳下车,拿出手枪一路射击过去,打死了12个无辜车主。这个人没有任何暴力行为的记录。●一早起来,精神抖擞地出门,却被车站几十个同路的人吓怕。当那辆熟悉的公交车缓缓开过来时,却发现车上的人比等车的人还多,而且前胸贴后背,好像整辆车都被压弯了。此时简直有点绝望。●街市上人来人往,当人被挤得行动不便时,人只想尽快离开,一点消费欲也没有了。●很多打人事件发生在嘈杂、拥挤的公共场所,比如车站、购物广场、公交车。在拥挤的环境中,因为空气燥热、难以流动,人会眩晕、呼吸急促甚至窒息。再加上声音嘈杂和肢体触碰,于是人开始烦躁不安。时间越长,情况越严重,肾上腺素分泌量持续增加,最后人可能会精神崩溃,或行为失控,做出疯狂举动。人在拥挤的环境中情绪爆发、行为失控的原因,可以细分为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拥挤。人人都渴望有一个单独的空间,这个空间只属于自己和亲密的人。当别人进入这个空间时,就是蓄意冒犯。对拥挤恐惧的人,简直就不能身处人多的地方。第二,拥挤必然嘈杂。有人声,也有机器声。我们的耳朵自然难以接受噪声。人多就会声音大,再好听的声音,分贝过高都是噪声。即使是细微的、聚集起来也不至于太响的声音,人也无法承受。因为它会单一、持续地刺激耳朵。耳朵的接收能力有限,同时播放10首优美的音乐,人也要崩溃。第三是视觉刺激。和听觉一样,视觉的接收能力也是有限的。尤其当我们和亲朋好友一起忽然被冲散时,那就要大海捞针,不胜烦躁。第四是温度。冬天还好,可以暂时取暖,但时间一过,也会开始觉得恶心。第五,讲卫生的人都知道,人身上每时每刻都携带着多种细菌,处在人群之中,就可能会互相传播细菌。最后,有的人身体有小缺陷,害怕自己的丑态暴露在别人眼前。我们是否会产生拥挤感,这要看我们的容忍度和心情。原本工作压力大,可能一进入群体就受不了。心态好的人会这样安慰自己:挤挤没有什么,人本来就多嘛,不挤就别办事了,一会儿就过去了。人在拥挤的环境中,容易暴露内心的丑态,有人就专门抓住这样的机会观察人性,积累素材。女性在社会交往中有更高的合群动机,所以在近距离内有更大的亲和力。男性的竞争动机更强,因而和他人距离过近,可能激发其攻击性,也会产生消极情绪。在西方人看来,一只手臂的距离,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合适的距离,超过就是挑衅。心情不好,怎么办?当一个人处在悲伤情绪之中,他越是告诉自己“快点从悲伤之中走出来吧”,越是难以实现;为了一件事正在愤怒,告诫自己“千万要忍住,不要迁怒于人”,此时如果有人上前搭话,自己会无端地把火发在他身上;有人夸奖自己了,心里好高兴,但是提醒自己“不能露喜,那样就显得骄傲了”,可就算不笑,自己也无法遏制得意的神情。心中的悲喜,是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自然反应。强行压制,是反自然的,当然不能成功。改变心情有两种方法:第一是改变身体环境或外界环境;第二是让某种心情在情绪上得到释放。下面介绍三种比较有效的具体方法。第一,给身体补充水份。给喝水是延年益寿的一个因素,也是亮丽皮肤的基本原则。多喝水,既是为了健康,也是为了美丽。这些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喝水还有利于调节人的心情。身体摄入、接近或排出水的活动,都能改善一个人的心情。女人分手了,舍不得,大哭一场之后,觉得舒服多了。男人郁闷时,往往会出门去跑步,通过出汗把郁闷“蒸发”出来。洗澡、游泳和淋雨,虽然开始不适应,过一会儿自己就会陶醉其中。喝水、喝饮料、喝牛奶,我们都能感觉到顺着咽喉滑下的畅快。我们已经知道,人类起源于海洋。这都要归功于水无可比拟的流动性。专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当人长期处于同一状态下时,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适当地改变一下自己的状态,心情就会产生积极的变化。人对负面情绪有自我防御功能,那就是激素的平衡调节。大脑制造出来的内啡肽被称为“快活激素”,而肾上腺素被称为“痛苦激素”。人在一成不变的状态下,情绪会越来越糟,就是因为两者的平衡被打破,肾上腺素占了上风。而喝水这个动作能降低肾上腺素,并最终排出体外。这样就阻断了负面情绪,给人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以完成人体防御机能的自我调整。炎热的夏天,人们很容易心情烦躁,如果多喝水,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而且可以及时调整心情。如果同时辅以体力劳动,效果会更好。此外,总有一些遭遇会让我们瞬间紧张或激动难耐,此时肾上腺素也会飙升,喝水也能使人镇定下来。喝水的作用不仅在于调节或平复情绪。英国杜伦大学的研究发现,学生在考试前喝一杯水,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在考试中的表现更出色。对于上班族,在压力过大或需要做出决定之前喝杯水,也可以使头脑变得清晰。上班族可以每个小时喝一次水,每两三个小时排一次尿。第二个方法是绘画。绘画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治疗方法。它能够产生作用,是因为人内心的酸甜苦辣都可以通过绘画这一形式展现出来。运用投射技术,绘画疗法可以进入人们的无意识层面,探究人格特质和不易察觉的内心冲突。一幅自己创作的画,就是自己的精神世界。某学校请心理老师开导一名忧伤的女学生。这个心理老师让这个女学生画画。女学生画出来的图像是:一间小房子孤零零地立在中间,两边各是一座大山。心理老师分析,中间的小房子可能是女学生自己,居于两旁的可能是她的爸爸妈妈。该女生听完竟哭了起来。原来她的父母离婚了,并且有了各自的家庭。她觉得自己像是多余的人,父母不再爱自己了。绘画能否产生治愈功效,关键在于绘画者能否从图画中自我觉醒,意识到只有自己能改变自己。如果不能觉醒,遇到一个知音也有同样的功效。俞伯牙奏《流水》,可能只是在表达一种情怀,不是什么消极情绪,但如果一直没有人欣赏,他也会郁郁寡欢。所有的艺术品,无论是直接展现作者心境,还是再现外界环境,都是发自内心的输出,都需要一个接口和通道释放出去。当然,有的人可以在完成一件作品时就释然了,也就是自我觉醒,这是比较高的领悟。第三个方法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那就是养狗。养狗也是一种心理疏导。调查发现,不养狗的心脏病患者在病发后的死亡率是养狗的人的9倍。可见,与狗朝夕相伴的人的身体素质会有所提高。因为带着狗散步,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与爱犬之间的互动游戏也会增强自己的运动。从心理上说,抚摸、抓挠、拍头这些动作,也是在镇定自己。狗又是一个十分称职的听众,我们的烦恼和心事都可以向它倾诉,不用担心泄露出去。从人际交往来看,养狗是一个很轻松的话题,能轻易打开和陌生人的交谈。基于以上这些因素,养狗的人能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大大减少负面情绪出现的概率。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宠物都和狗一样,具有舒缓心理的功能。狗的独特性在于它的憨厚可爱,善解人意,这是某些动物无法比拟的。总之,心由境生,改变心境的也只有外界环境。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要尽量疏导心情。本节只列三种方法,其他途径也是异曲同工。换发型真的就是换心情吗?人在理发后会很不适应,感觉周围的人都在嘲笑自己。理发的心境不只这么简单,理发的过程是奇妙的心路历程。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头发都特别在意,也会长时间保持一个发型。去剪头发的时候,总是会对理发师详细说明该怎样修剪。我们会在担心和期待中看着理发师工作,他们能否按照我们的要求修理我们的头发会改变我们的心情。快快乐乐地去理发,如果自认为理得难看,高昂的心情就会低落下来;好郁闷啊,去理个发吧,如果理得很满意,坏心情就会一扫而光。还有一种情况,抱着尝试的心态去换一个全新发型,结果自己看着满意,别人见了也称赞,人会在那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都很高兴。而即使有其他不满意的情况(极为失望的情况除外),也只是暂时的,当人适应后,又会“自恋地”高兴起来。总之,理发会让人心情愉悦。关于快乐有两种论调:一种认为,快乐是建立在金钱等物质基础上的。没有钱怎么吃饭?没有钱睡在哪里?别人开着车出去玩,自己连高档一点的消费场所都去不了,这样的生活不可能快乐。另一种论调是,快乐是精神感受,与金钱等物质无关。后一种论调更积极一些。因为物质消费最终带来的仍是精神感受,如果可以用经济的办法直接影响精神,又何必非要抬高所谓的生活档次呢?人的精神世界比物质世界丰富千万倍。人们追求物质享受,是因为追求精神享受太难了,或者说是懒得思考。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先不说精神,就是耳闻目见的物质世界,我们用一生的时间也认识不完。一旦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内心时,就更觉得心力不支。况且内心的收获,不像物质世界一样,可以有一个数字化的衡量标准。所以人们只好专挑软柿子捏,从追求物质开始。当然,任何一个人都同时有精神追求,不然人和机器就没有区别。在物质生活中,通过变化地享受,也可以找到快乐。但是由于人的资产有限,或勇气有限,不能走得太远去旅游,也不能无所禁忌地去游玩。结果往往是蜗居在一个地区,过着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就算这种日子舒适安逸,人迟早也会厌倦,精神萎靡,千方百计地逃离。其实,绝大部分人应该努力侧重精神层面的享受。外形的改变真能对内心起到这么好的作用吗?美国的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对某间监狱里的一些面容有损伤的犯人进行整形,并对他们出狱后的表现进行跟踪记录,发现整过形的犯人再次犯罪的概率比没有整形的犯人小得多。快乐或悲伤都是心境的内容,我们无法进入心境把消极情绪和情感赶走,但是可以通过改变外在形象使快乐的心情进入心境,挤走悲伤、抑郁、焦虑。越不想发生的事越会发生——瓦伦达效应如果你像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一样,每天心神不宁,心里默念着“千万不要出什么乱子”,可能真的就会像他一样,经历很多“乱子”。在小品《相亲》中,赵本山在发表演说前,*晓娟安慰他说:“你别紧张。”赵说:“嗯,我不紧张。”然后开始演说:“我叫不紧张。”观众大笑。“空中飞人”瓦伦达擅长高空走钢索,有很多精彩的演出。然而,在一次为*府官员和多家媒体表演中他不幸坠落身亡。他的妻子回忆说:“我就知道他这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上场前不停地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专注于走钢丝这件事,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什么。”心理学家把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效应”。此效应的结果就是,心里反复念叨不要发生的事,反而发生了,即不期然而然。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一名射手开枪时反复告诉自己,不要打偏,他往往会打偏。因为大脑已经想象出打偏的情景。看似事与愿违,其实是心想事成。这种“不期然而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期待自己不要说错某句话,或者不要做出某个举动;另一种的行为主体不是自己,而是他人,比如上面的“出乱子”。我们分别给出解释。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倾注了大量精力对自我为主体的“不期然而然”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种行为都是发生在一瞬间,话是脱口而出,动作是一瞬间不自主完成。这是内心压力在作怪。当我们竭力希望避免自己说某句话、做某个动作时,会给自己下相应的命令,也就是给自己施加压力,这是下意识的。他的结论是,重压之下,我们可能会朝着自己竭力避免的方向前进。这样理解起来会更轻松:某句话或某个动作,本身就是一条指令。我们的意识可以判断出执行这一指令是否合适,合适就执行它,不合适则不执行。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但是,对于不合适的指令,我们还会有意地给自己再下一个命令,来监督自己,不要执行它。承受这种压力时,原先的指令不会像我们期待的那样消失,而是反抗或者说是逃脱。一旦压力过度,它就会以极快的速度通过潜意识表现出来,快到我们的意识来不及察觉,只能事后“恍然大悟”。大脑不听自己命令,也不全是瞬间体现。情侣分手后,越是想忘记对方,越难以忘记,这就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当我们想要忘记某个人时,心里会先形成这个人的印象,然后告诉自己“不要再想他”。是你先想了他一遍,才尝试去忘掉他,这其实又加深了记忆,所以越是想忘掉的人越忘不掉。努力压制某种想法会导致这种想法更为强烈的报复。我们的大脑有点笨,不能直接在记忆中删除印象,而是先提取出来,再否定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较容易忘记,但是融入情感的记忆就难以忘记了。唯一的办法,也许只有不想要忘记这件事。一个团队之中也会出现这种怪事。众将附议,诸葛亮无奈之下令马谡守街亭,但同时令王平协助,其实是监督。虽然说马谡失守街亭主要原因是他刚愎自用,但是,假设在马谡决定扎营山上之时,王平默然走开,马谡问他“身为裨将,为何不进言”时,他只说“将*自有高明判断”,结果会怎样?可能此举不会使马谡回头,但至少不会加速他做出错误决定,更有可能使他醒悟,诸葛亮担心的事也许就不会发生。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忠言不必逆耳,甚至可以是沉默。至于另一种“不期然而然”的情况,是我们选择性地记住了巧合事件,而忽略大量非巧合事件。比如,你和朋友苦等某人,他没有来,又联系不上。你预感他出事了。去他家的路上,其实你心里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有事。”而当朋友安慰你说:“不会有事的,你别自己吓自己了。”你的回答大多是:“肯定出事了!不然他早该来了。”同样的事,你欺骗自己,却耸人听闻。我们再以面试为例。假设你的学历真的拿不出手,你会在心里默念:“最好不要问我学历。”但这种问题一般都会被问到。如果被问到,你会在心里说,到底还是问了;如果没有被问到,你会心想,默念真灵。前者是恐惧,后者是心理暗示,但对你都是刺激,你都会记住的。当然,这和朋友出事的严重性是不一样的。在潜意识作用下,很多时候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行,对此不必焦虑,放松心情就可以“避免”不好的事。如果预料到了远处的事,就冷静面对,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没有必要再骗自己,这样,应验不会失落,幸免太过喜。坐电梯,大家都爱看数字●几乎每一个人在乘坐电梯时,都会不时盯着显示板上的楼层数看。有的人一直看着,直到走出电梯;有的是看一下,看看别的地方,过会儿再看一下;有的心里会默念16、15、14,然后看看是不是和自己心里的数吻合。走出电梯时,往往有两种情况:到一层或者低层的人,步子比较悠闲(早上着急上班的除外);到高层的人,步伐较快。●地铁的座椅都是几个连在一起,在起点站乘车时,你会发现,众人一拥而上,都会先选一排座椅两端的座位,最后坐中间的。●在酒店、咖啡厅,当座椅有高大靠背时,人们更偏爱里边的位置,不喜欢外面的位子。上述这些偏好,我们都曾目睹或经历,但你可能不知道,它们都源于人渴望私人空间的共同心理。准确来说,私人空间不只在人类中存在,其他动物中也有。刺猬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把一群刺猬关在一个寒冷的空间里,观察它们的行为。由于难以忍受寒冷,刺猬们会聚拢起来以互相取暖。可是,由于身上带刺,太过靠近时,它们又会被周围同伴刺痛,就不得不分开。距离过远时,又被寒冷逼得靠近。如此反复几次,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不会感觉到冷,也不会被刺痛。在这个实验中,刺猬们自然形成了私人距离。在这一点上,人就是一只刺猬,心里有一个私人空间,与他人保持一定的私人距离,才会感觉到舒适。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私人空间不是自己主动创造的,是自然形成的,也就是说,它是潜意识里的东西。按一个人与其他人交往的亲密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陌生人、朋友、亲人。在公共场合,与这三个层次的人的私人距离是:陌生人3.6~7.5米,朋友0.4~1.2米,亲人0.45米以下。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私人空间大小是:前后0.6~1.5米,左右1米。电梯空间比这个空间略小。所以,当人进入电梯时,其实是与他人的私人空间出现交集,也可以说是他人侵入了自己的领地。虽然知道没有人会伤害自己,但是,心里还会感到不舒服。在电梯里时,我们会尽量避免与陌生人哪怕一丁点儿的身体接触。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就是如坐针毡,我们渴望快点“逃出去”,所以就会特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刻意观察看透简单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