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燥症
秋季雨少天干,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人易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俗称“秋燥症”。秋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疖肿、鼻炎等。
中医学认为,初秋天气尚热,故易感温燥。温燥为初秋之主燥,症见口唇干裂,鼻燥出血,口渴咽痛,眼红目眩;干咳无痰,或痰稠难咯,或痰中带血,伴喘息如牛,胸痛如刺;毛发干枯,指甲反翘,小便短赤,大便结粒;舌红苔干无津,脉细数;或伴有发热、出汗和五心烦热等温热症状。
治疗原则
润燥止咳,生津退热。秋燥易伤津液,所以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主。具有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也可适量进补,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用药
润燥退热汤加减。干渴重者加生地、芦根;咳血多者加小蓟、白芨;便秘重者加大*、麻仁;发热、五心烦热重者加柴胡、青蒿等。此外,还可用利咽清凉饮或葛根山药降火汤等煎服。成药可口服喉痛灵冲剂、化燥祛热口服液或润燥解热降火丸等。口唇裂可涂甘油制剂。
预防
秋天必须养阴防燥,在饮食上宜常喝开水和菜汤,多吃些梨、葡萄、香蕉、银耳、青菜等滋润的食品,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利养阴,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鲜空气,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2
感冒
秋天气候特点为早、中、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呼吸道粘膜易受冷刺激,抵抗力削弱,病原微生物将乘虚而入,使身体被迫承受感冒之苦。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风热和暑湿3种类型。天气渐冷之时,多数感冒是由风寒而起。风寒型感冒是风邪与寒邪合而侵袭人体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打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喉痒,舌质不红、舌苔薄白而润等症状。
治疗原则
应以辛温解表及宣肺散寒为主。可以酌情选用感冒清热颗粒、柴胡冲剂、荆防冲剂、解热感冒片、感冒退烧片、感冒软胶囊、伤风停胶囊、参苏感冒片、荆防败*丸等。
用药
如果里有积热、外感风寒,在服用感冒清热颗粒的同时,也可适当配合一些板蓝根冲剂、牛*上清丸等清除体内的积热。如果在感冒的同时伴有胃部胀闷、食欲不振、恶心欲吐、腹胀便溏、舌苔厚腻等食积内停症状,则可配合使用加味保和丸、健胃消食片等以消导化积。如果感冒表现为咳嗽声重,则可配合通宣理肺丸、止咳药等以宣肺解表、镇咳祛痰。咽痛者可含服润喉片、消炎喉片,或做局部雾化吸入治疗。鼻塞、流鼻涕者可用适量右旋麻*碱滴鼻液滴鼻。
预防
要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保持环境的良好通风;要适当多饮水,多吃水果,增强机体代谢;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
3
过敏性鼻炎
秋季亦是过敏性鼻炎的好发季节,如出现频繁打喷嚏、流清涕、鼻塞、鼻咽部粘膜发痒等症,可能您患上了此病。
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最主要是以虚证为多,最主要的病因病机是脾虚、肺虚,部分有肺经伏热。过敏性鼻炎在临床上主要是以鼻子痒、打喷嚏、嗅觉下降、鼻塞为主。过敏性鼻炎除了引起以上症状,还是小儿鼾症、咳嗽、甚至哮喘的主要原因。
治疗原则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健脾补肺。一般要求病人饮食要注意,尽量不要吃凉性东西,避免饮用汽水、冷饮、冰激淋,吃东西尽量吃煮过的东西,水果一类的凉性食品建议饭后食用。最好多进行户外体育运动,也可以服用中医健脾补肺药物,增强抵抗力,对抗过敏性鼻炎的发生。
用药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主要分为这几种类型:第一种,肺气虚寒。肺气虚寒主要表现为,比如患者的气短、面色苍白、舌苔的薄白、脉弱等。可用温肺散寒的药物,比如温肺止流丹。第二种,脾气虚弱,脾气虚弱就清阳不升。可以看到舌头比较淡胖,边上有齿痕,舌苔薄白等,就要采取益气健脾的方法,比如使用的补中益气汤。肾阳不足,可以看到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沉细。可以采取温补肾阳,比如肾气丸,还有肺经伏热,上凌鼻窍。可能有胃热口干、咽喉痒,而且舌质红。可以采取清宣肺气、通鼻窍的方法,比如辛夷清肺饮的中药进行治疗。
预防
在已知过敏源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接触,未知过敏源的患者应查清过敏源后“敬而远之”,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温差较大时应注意保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