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抗击疫情,北京四中美东校友会医院的于东宁医生的专业意见,在此分享给大家。
PhotobyPeteLinforthonPixabay
关于疫情
?????
国内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各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可以说是有初步结果了;之前疫情严重期间自己个人对疫情相关有一些汇总,主要是为了自己个人与家庭成员,特殊状况下所备用。初衷本是作为自己专业知识储备之用。
目前国门之外,疫情扑朔迷离,一天三遍,国外同学、亲友们,想来也会如同当初国内疫情严重时一样,难免会有些焦虑,心情起伏跌宕;上述自己为自己准备的总结,有些是深深闷在肚子里的,想来也是时机可以拿出来大致说说,或许能够对各位同学有些许帮助。大家对这个疫情的变化也了解很多了,就算自己的认识不足,想来也不至于造成什么恐慌。或许与后来的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以及毕业后多年临床工作的训练有关,个人可能属于技术派,很大程度上相信“知识就是力量”。故,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应应对措施,基本属于技术性范畴,且尽量兼顾简单、实用、可操作性,有些或许很朴素;重复一遍,这些,原本是给自己及家人所备,不完善、不精确,甚至有争议之处,在所难免;有误之处,同学们弃之可矣,希望别被误导。如果有时间有精力的话,也希望提出批评、指导,帮俺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及储备。关于医疗挤兑
?????局部某地域一旦出现大量重症疾患集中爆发,很快就会超出当地医疗救治机构的承受力,而且一段时间内,病患可能源源不断,这就是所谓“医疗挤兑”吧。一旦出现医疗挤兑,可以理解为,那有限的医疗救治资源,几乎就是“杯水车薪”,除了少量重症患者,求治与否,很可能差别不大;甚至有可能出现就医、求治期间的交叉感染。这种情况下的重症率及死亡率,应该接近自然患病、完全不治疗、没有现代医学救治系统支持情况下的数字。医疗挤兑现象下的重症与死亡率每个人的判断都会有偏性。据说,乐观主义者发明了飞机,悲观主义者发明了降落伞;专业领域个人稍倾向于后者,或许是基于有备无患的心态吧。结合各方面信息,个人给自己留有余量的保留数据是:重症比例在10~30%之间;其中,重症患者之中的死亡率,可能高达30%甚至更高些,有报道,危重患者的死亡率有可能达50%以上。也就是说,完全不具备医疗救治的情况下(生活等各方面条件估计也会有问题,包括恐慌、几医院、家庭之间徘徊,消耗体能、精力),死亡率很可能不低于5%。至于最高的自然死亡率会是多少,基于疫情早期,人群没有免疫力,病**力暂时也没有减弱现象,且现代文明社会人类平均寿命较长,老龄化是相对普遍现象;个人倾向,这个数字不会很乐观。医疗挤兑现象下的对策临床医生的思维方式是: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治疗。如果您所在区域,集中出现了大量病例,也就是说,出现了医疗挤兑现象,如果自己或家人出现了患病或疑似情况,相对理想的对策是什么?不言而喻,其实就是主要依靠自己,自救自治。以自己及家庭为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身边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自救自治;以及家庭成员、近邻之间的安全、有效互助模式;减少无谓的忙乱、忙碌及恐慌,减少无谓的人力(精力、体力)、物力消耗,不妨设想一下旷野或海上、严寒地带,甚至于地震等特殊情境,遇险求生的场景。如果真的演变为重症,那医院吧(医院不一定有足够的重症抢救床位了,但也要尽量尝试)。如果提前做好预案,就算个人及家庭成员未能在防控阶段防守成功,面对疫情到了身边的巷战阶段,如果能够有条不紊、沉着应战,个人倾向,依然能够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损失,获得最大程度的胜利及幸存(生存)概率。这一点,对于个体生命、家庭而言,可能才是所谓“群体免疫”理论的潜台词;所谓“群体免疫”,略带些悲观主义的视角看来,其本质或许是“幸存者免疫”。PhotobyGerdAltmannonPixabay关于国内死亡率数字解读
?????湖北省、武汉市的死亡率,尤其是早期的数字,个人其实不是很关心,有些数字也很难精确得到。但,或许可以参考伊朗、意大利的死亡率;这些,都相当于医疗挤兑情况下的数字,很可能也接近于不治疗情况下的自然死亡率(医疗挤兑情况下的群体恐慌,有可能带来更多副作用)。看湖北省之外的各省市的数字,死亡率似乎很低——这一点,还是那句话,俺是“发明降落伞”那种偏保守思维,个人倾向:大家不要被误导。国内是什么情况?每一个省市,无论是专业技术力量,人力、物力,还是经济总量,某些角度,几乎都相当于西方一个普通国家了——而且,由于防控力度及时、到位,湖北省之外各省市的最多病患数量,也没到一个恐怖数字。集中各省市卫生系统的几乎最强力量、最高水平,全力救治各省市有限的这些重病号,成功率怎么会不高?更何况,按常理都可以推测,各省市的卫生系统一定也在暗地竞赛、较劲,看谁救治效果好、成功率高。这个数字,与各发达国家疫情早期的救治成功率,应该是接近的。这种情况,也是国内民众的幸运;但,这个救治成功率,别被误导;换种情况,换个条件,未必能够再现——尤其是医疗挤兑现象出现时。关于防控
?????家庭住所之外的防控各方面的信息及讨论已经足够多了——其中,口罩,个人倾向,确实不是所有场合都需要,尤其是开放、空旷区域;但,如果可能与较多人群相对密切接触时,有口罩总是好的。医院等特殊场合,随着疫情越来越近,宁可早防护、多防护,总比不防护、晚防护要好。值得警惕的是,据我所知,疫情初起时,国内外很多医疗机构领导层的反应,往往出奇一致——那就是,不主张戴口罩等防护措施,理由是避免带来恐慌。这个问题,就个体而言,恐怕暂时无解,只能自己酌情想办法;或者更无奈的,祈祷,自求多福了。环境中大部分人如果都不戴口罩,为了不被意外伤害,那么,或许还是不戴为宜;毕竟,不戴口罩,未来可能染病;戴了,可能当场就被人身伤害了。两害相权取其轻吧——但,就算不敢戴,也别随意放弃;或许可以暗地增加些防控措施,譬如,尽量避免与人正面相对;尽可能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距离,甚至更远;尽量缩短在人员密集或窄小、密集空间的停留时间等。手的卫生,可能十分重要——尽量避免双手无意间触摸颜面;随身准备湿纸巾或者手消*剂、清洁用品,同时,注意包括门把手、电梯按钮之类的触摸技巧,或许能够减少染病风险。戴眼镜(日常生活中,不一定需要那种严密防护眼镜)可能有益。前阶段,国内开始陆续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