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史项目《龙岗记忆》
第二季“乡愁印迹”第四十二期
带你了解苏里南龙岗籍华人的故事
名片苏里南,全称苏里南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一个种族、语言、宗教极为多元的国家,华人约6万人,其中以广东客家人居多。自年起,中国春节被苏里南定为永久性国家法定节日,而客家话也在当地被视为法定语言。多年来,生活在苏里南的一代代深圳市龙岗籍华人心系桑梓,在发展中苏两国友谊、支援祖(籍)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远渡重洋18名华工开启苏里南奋斗史“在今天的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的华人友谊公园里,耸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中国劳工纪念碑。碑石之上,金色字体鲜明地镌刻着历史上首批华人在苏里南登岸的日期以及所有捐资立碑者的名字。走近这座铸证侨史的石碑,悠悠历史仿佛在顷刻间被回溯到了一个多世纪前,那是一段风雨如晦的岁月……”19世纪中叶,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晚清大门时,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底层劳动人民中,出洋做工的热潮逐渐掀起。年7月20日,18名华人劳工应苏里南殖民地*府之聘,从印尼爪哇乘坐轮船前往苏里南从事甘蔗种植工作。历经3个月的漫长航程,4名劳工不幸病逝于船上,余下者于10月20日在苏里南洵南河登岸。至年,该批劳工合约期满,3人自愿留下被殖民地*府聘为翻译,因此成为苏里南华人的先行者。往后数十年间,陆续多批次、每趟逾四五百名华人从中国本土或南洋诸国远赴苏里南。和彼时美洲大陆上盛行的奴隶贸易不同的是,这些华人劳工以签约劳工的身份到苏里南的农庄、种植园做工,合约通常为10到20年。他们大多以广东客家人和福建闽南人为主,在合约期满后又大多选择留下,成为先侨。“第一代华人劳工之所以选择留下,是因为看准了零售贸易匮乏的商机。他们纷纷办起零售商店,转型成为小商人,慢慢积攒财富。”据历史资料记载,20世纪以后随着苏里南矿业兴起,留居当地的华人纷纷通知远在中国的亲友前来淘金,于是移民苏里南的华人日渐增多。“我们村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便陆续有村民成群结队往苏里南跑。我爷爷当时就是被熟人介绍前往苏里南谋生的。”位于龙岗区宝龙街道的池屋村历来被称作侨乡,该村老人池玉粦回忆道。再往后,当苏里南*府将矿业收归国有时,赚得第一桶金的华人又纷纷选择批量买地建房,一边出租门面一边自己开店。一时间,整个苏里南的零售业几乎为华人所垄断,时人描绘道:“就连郊区和乡镇,都能看到中国人开的超市、五金店和餐厅。”团结奋进大洋彼岸演绎华人自强故事“在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从马丁街一路由北向南走,一直到街道尽头会看到一座高大雄伟、极具中华传统特色的牌坊式建筑。正门之上,一副红底金字对联上书“广联声气,义冠华洋”八个大字,笔力苍劲,颇具气势。这就是广义堂,一个有着年历史、在苏里南享有巨大影响力的华人侨团。”作为百年侨团,广义堂历史上一直活跃着诸多龙岗人的身影,其多任堂长均为龙岗籍人,用前任堂长、池玉粦堂兄池玉基的话来说:“广义堂一向都是我们惠东宝客家人的侨团,其中最多的是我们龙岗人。”另一方面,广义堂的由来亦被视为苏里南华人团结奋进、自立自强的一道生动缩影。“第一代华人劳工刚到苏里南时,因路途遥远,从种植园到首都帕拉马里博一天之内难以来回,又很难找到住宿的地方,于是有同胞开了一间侨团和俱乐部供侨胞暂住,同时也为了方便一些来首都看病的华人。随后,从中国来的信件,也可以寄到这个地方。这就是广义堂的起源。”广义堂现任堂长、龙岗籍华人何振雄介绍,后来,随着移居苏里南的华人劳工越来越多、俱乐部空间太小,侨团便通过筹款和募捐,于年在首都的苏菲列芒街和那底马街角位购买了4块土地建成广义堂。广义堂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广义堂曾扮演过宿舍、敬老院、电影院等诸多角色,如今则成了苏里南华人的社交和文化中心。事实上,在年的漫长岁月里,广义堂一直充当着调解者的角色,一方面作为华人群体与*府之间的谈判代表,另一方面为华人排忧解难,帮助大家在当地站稳脚跟、安居乐业。如今,苏里南海外华侨华人互助中心(简称“华助中心”)就设在广义堂。该中心于年8月揭牌,是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18个国家会同当地华人社团建立的首批海外华助中心之一。“华助中心积极开展敬老、扶弱、助残、救急等活动,为广大侨胞排忧解难,维护侨胞的合法权益。”在何振雄看来,“在苏里南,华助中心就是华人的家,广义堂就是侨胞的家”。凭借着巨大的凝聚力,华人在苏里南*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均有着非凡的影响力。比如,自年苏里南独立以来,步入*界的华人不断涌现,其中,祖籍龙岗的医学博士陈亚先曾于年被推举为苏里南总统兼总理,在苏里南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自年起中国春节被苏里南定为永久性国家法定节日,客家话也在当地被视为法定语言。赓续文脉身在异域不忘传扬中华文化“对于远在大洋彼岸的苏里南华人而言,祖(籍)国在他们眼中如一株参天古榕。从古榕树粗壮的枝干中四散开来的一条条盘根错杂的根须,一如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无论走得多远,始终都能追溯到同一根脉。”在今天的苏里南,由广义堂于年创办的苏里南中文学校早已成为当地华人子女学习中华文化的知识殿堂。广义堂已故堂长、龙岗籍华人丘鸿是中文学校的创办者之一,他曾这样概括学校的办学宗旨:“以侨为本,全心全意为侨胞服务,传授华人子女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当年资金、条件和师资都十分匮乏,但我们的先辈很执着,坚持要传承中华文化,让下一代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中文学校校长林少波说,近年来在中国大使馆和广大侨胞的多方支持下,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知名度越来越高,成为当地华裔了解祖(籍)国文化的一扇窗口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大平台,并于年8月被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列入首批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名单。和中文学校一样,广义堂于年创办的《洵南日报》同样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洵南日报》每周一至周六出刊,下设本国新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等数十个栏目,新闻信息采集渠道遍布苏里南国内外。”《洵南日报》前社长、龙岗籍华人李*介绍,近年来《洵南日报》不断丰富和完善内容形式,着力改进主题宣传、重大突发事件宣传和热点引导,办报质量不断提升,得到了当地华人华侨的充分肯定,在侨民与祖(籍)国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桥梁。除此之外,由广义堂于年创办的苏里南中文电视台也已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一道窗口。“在苏里南创建中文电视台的构想源自21世纪初的移民潮。”何振雄介绍,当时大量华人移民苏里南,但因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当地人民与新移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新移民也因缺乏必要的信息而很难融入社会主流,因此亟需一个能够使用中文进行沟通交流的媒介平台,以便让华人及时、客观地了解所在国、祖(籍)国和全世界的最新资讯。中文电视台自开播之日起便24小时昼夜播出,每日的本国新闻节目分别以普通话和广东话制作,在不同时段重复播出。同时,电视台还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转播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节目,为当地华人提供高质量的华语电视节目。情系桑梓不遗余力支援中国建设“对于成千上万苏里南侨胞而言,无论离开故土多远、多久,心中对于祖(籍)国的那份思念与热爱都是绵绵不绝的。这种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让他们在漫长岁月里始终情系桑梓,不遗余力支援祖(籍)国的发展建设。”在广义堂的文献资料中,有这样一段令人动容的记载:“年以来,在遥远的彼岸,故乡陷落,亲人音讯杳然。华侨变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国内同胞打豺狼,海外侨胞也帮忙来了!他们踊跃发起捐款,并且取得*府许可,设法在国际银行汇款回国。同时,以侨胞名义发表声明:誓死支持祖(籍)国抗战到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当时,广义堂联合中华会馆、华侨商会等侨团,全力以赴支持祖(籍)国抗日。侨胞们按月捐款、按月汇出,仅当时的统计数字就超过了6万英镑,以当时旅苏的侨胞人数来说,这个数字是十分巨大的。”何振雄介绍,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后,华人们“炮竹连天,花车游行,舞龙舞狮,锣鼓喧天”,甚至连不少外国人也被感染并加入到欢庆行列。中国为华文学校捐课桌椅。苏里南华人爱国爱乡的传统始终一脉相承、未曾中断。上世纪80年代,由龙岗河新生段沿岸通往龙东沙背坜村的道路年久失修,时任广义堂堂长的丘鸿得知消息后,动员堂内的龙岗籍会员为家乡修桥铺路捐款捐物;多年前,池玉基回池屋村省亲时,看见宗族祠堂凋敝破败,亦立即号召苏里南的华人同乡募集资金修缮宗祠。而在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包括广义堂在内的各侨团亦纷纷发起募捐活动,为祖(籍)国献上爱心。广义堂为中国捐赠防疫物资。“去年的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得知家乡抗疫物资吃紧,苏里南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第一时间向龙岗区卫生健康局捐赠口罩等医疗用品,助力家乡人民抗疫。”何振雄说。来源:龙岗融媒(首席记者聂朦)
责编:龙岗融媒(编辑徐海燕)
远渡重洋闯新路一生不改赤子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