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统计显示
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
人数约为54.4万
相当于每分钟
就有1人发生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一旦发生
几乎是“百死一生”
......
心源性猝死为何如此凶险?
被称为个人版“移动救护车”的
心律转复除颤器
如何在关键时刻
实现“自我急救”?
高危人群如何
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
本期专家
赵庆彦
心源性猝死的特点
心源性猝死是指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先有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
其特点有三:
?死亡急骤,突然发生
?死亡出人意料,不能预期
?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
?冠心病
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约有半数急性心医院之前死去,其中大部分是心源性猝死。
近年来,我国随着心血管病发生率的增高,心脏猝死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心肌疾病和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包括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以及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和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等。
?离子通道病
主要是指和遗传有关的长QT,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心力衰竭
是多种心脏病发展到晚期的一个综合征。
?药物作用
尤其是抗心律失药,电解质紊乱也可以引起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心脏病患者
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患者,心衰患者,心肌病和有家族遗传史的离子通道病患者。
过度劳累或长期熬夜
生活压力大,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容易诱发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就会导致心源性猝死。
心脏病患者
本身肥胖就常常伴有高血脂和冠心病,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
鼾症患者
打鼾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征兆,如果夜间呼吸暂停时间过长引起缺血缺氧过重,很可能发生睡眠中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信号
有部分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在发病前几天、几周甚至几月有前驱症状。
?胸痛、呼吸困难、头晕心悸
尤其是在活动后出现,有这些症状要注意了,医院检查。但这种前驱症状没有特异性,会随着临床情况不同而表现不同。
?全身没力气、精神状态不佳
?心律不齐或心动过缓甚至晕厥
即使近期没有发作,医院检查明确具体原因,及时预防和治疗来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如何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从某种意义上讲,AED又不仅是种急救设备,更是一种由现场目击者最早进行有效急救的观念。
使用AED前,一定要判断患者是否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这两条缺一不可!
比如一个患者突然晕倒,呼之不应,但脉搏正常,这种情况可能是脑血管意外,是不需要AED的。
AED的使用十分便捷,大部分都是“傻瓜式”机器,按照AED上1,2,3的提示来操作就行,除颤过程不需要人为地去做干预,AED自动的分析、自动充电,我们只是按一下按钮就行了。
两个电极片分别贴在左乳外侧和右侧锁骨下,如果贴反了也不要紧。
ICD预防心源性猝死
我们经常说的ICD是一种高端起搏器,它不仅具有一般起搏器的起搏功能,主要还具有除颤功能。
ICD的植入方法和过程与普通起搏器植入的方法和过程一样,都是在左胸或右胸上部,锁骨下2cm处皮下做一个囊袋,然后穿刺锁骨下静脉,放置导线电极至右室。电极测试合格后固定电极连接ICD,放置ICD于囊袋,缝合包扎。
猝死高危患者安装ICD后,ICD时时刻刻都在监测患者的心率情况:如果心率慢,ICD会起搏;如果患者出现快室率室速甚至室颤,ICD会自动启动除颤功能,包括心律识别、ATP、充电、除颤等,ICD自身会判断是否需要除颤何时除颤。
所以植入ICD的病人,只需要规律服药预防SCD发生就行了,一旦出现室速室颤,ICD会自动启动除颤功能。
哪些患者需要植入ICD?
需要植入ICD的患者分为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
指针对没有发生过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植入ICD可以预防SCD。
二级预防
指以前发生过心脏骤停或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持续室速,植入ICD预防再次发生此类事件。比如:
?非可逆原因引起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引起心脏骤停后存活者;
?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持续室速或室颤患者;
?心肌梗死48小时后非可逆原因引起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患者;
?离子通道病发生过心脏骤停或持续室速,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等。
此外,心梗40天后经药物治疗后心功能在二级以下,LVEF小于35%,也推荐植入ICD。
预防心源性猝死
定期体检很关键
青年人
尤其是经常加班、工作繁重且睡眠严重不足,情绪长期焦虑且压力非常大,吸烟喝酒爱好者需引起重视。体检项目:
?血压、血糖血脂和肝肾功能,明确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
?普通心电图筛查心脏疾病;
?心脏彩超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无异常;
?颈动脉彩超筛查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
中老年人
这部分人群一般都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体检项目:
?常规的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心脏超声等;
?冠脉CTA了解有无冠心病;
?24小时动态心电图了解有无心律失常;
?如果有胸闷胸痛症状,还要查心肌酶和BNP等。
戳
完整视频,请戳下方!
《科普大讲堂》
-生活从健康开始